厦门自2016年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,紧紧围绕垃圾“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”目标,循序渐进、稳扎稳打,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,分别是从力推全覆盖全普及的“1.0版本”,到加强标准化管理的“2.0版本”,再到如今聚焦“减量化”和“资源化”的“3.0版本”。
近日印发《厦门市“十四五”时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实施方案》,该方案共包含7项主要任务26条措施。方案规定,2023年7月起至2025年12月,厦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将保持95%以上,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95%,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%以上,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98%以上。
方案涵盖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等领域的各类生活垃圾减量工作机制和激励措施,如做好净菜和白条鸡、鸭上市,推行大型批发市场厨余垃圾就地减量,倡导“光盘行动”。推行机关无纸化办公、鼓励使用再生纸制品、不使用一次性水杯。深化节约型机关、绿色学校、绿色景区、环境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,开展生活领域各类“无废城市细胞”建设。农村地区积极探索生厨余垃圾就地还田。近年来,厦门每年生活垃圾日均产量增长率由12%降至3%以下,人日均垃圾产量从原来的1.3公斤减少到约0.95公斤。
按照《方案》,厦门还将将持续深化垃圾分类,新建垃圾分类屋(亭)200个。借助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手段,因地制宜建立智慧化垃圾投放体系。为推动垃圾分类“资源化”目标,厦门制定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,推动居民广泛参与垃圾资源回收活动,引进智能回收箱。
厦门还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,通过智能分选、专业处理,将"其他垃圾"中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制成生活用品原材料,实现“垃圾”到“资源”的转变,推进环卫清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“两网融合”。
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是垃圾分类处理链条扣上关键一环,这标志着厦门市可回收物处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,也将有力推动厦门市垃圾分类减量化、资源化与碳减排行动进一步发展。